2024年8月20日 星期二

一場別開生面的「認識(西洋)藝術史」夏令營課程

 文 郭冠伶


暑假接到一場「旅讀板橋2」夏令營「壁畫故事屋2」的課程,主題是梵谷及畢卡索,我以此為引安排了「認識(西洋)藝術史」教程,這梯次有一對會拉大提琴的雙胞胎兄弟,由於有學習演奏樂器的音樂訓練,加上平日涉獵影視、才藝學習的課外知識,使得兩位小朋友在課堂上和其他師生產生一些比較有趣且具突破性思考的互動。



觀賞「角落藝術家-江坤起」影片後發表觀後心得時,哥哥說:「我覺得位置與擺放似乎是很重要。」接著弟弟補充道:「就是藝術品被放置在什麼地方。」後續當所有小朋友都提出意見後,我針對此議題做了進一步的討論說明。的確,在近代的藝術發展中,藝術品的展示呈現空間和方式,已經被視為很重要的一環,甚至被看做作品創作的一部分,有時也可能成為作品成敗的關鍵。好比大提琴演奏會,場地的選擇、氛圍、曲目和設備等因素,也都會影響觀()眾的評價。

 

藝術史的發展,從古典到現代而後為當代藝術,「將作品展示空間的表現視為創作者或表演者藝術實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是人類進入工業革命後的現代藝術發展史中才慢慢建立起的觀念,且越來越受到重視。很驚訝夏令營的小朋友在看完臺灣當代本土藝術家-江坤起先生的作品介紹後,產生這樣的啟發。

 

另外,在介紹到法國畫家德拉克羅瓦 (Eugène Delacroix)的《自由領導人民》La Liberté guidant le peuple,我先讓小朋友觀看、發表心得後再加以介紹。弟弟覺得這幅畫讓他聯想到「戰爭」,而後哥哥補充說他看到了「革命」;且倆人不約而同提到畫面最上方有面看起來很像國旗的旗子,只是不確定是哪個國家。兩兄弟很清楚地在小小年紀孩童的知識視野中,敏銳的表達出這幅畫所傳遞的重點。《自由領導人民》這幅畫除了畫中自由女神的造形,打破西方傳統女神的既定印象外,畫面用不到十人為主角,畫出人們內心澎湃激昂的革命千軍萬馬之勢為主要特色。















雙胞胎成長之間的競合關係,總會令人感受到造物主的神奇力量。他們打從娘胎裡就認識,被迫共生也共享甚至互相搶奪一開始生長的母體資源,彼此之間最有默契也認識最久,卻又在成長道路上追求自我人格形成中,努力追求著獨一無二的個人辨識。這使我想起大學的同班同學勇健兄弟,他們從小就想分開不想同班,想在各自不同的領域自我成長,但命運的安排和不約而同地默契,總讓他們一次又一次的在一起。最後大三的系上分組,一個選氣組,一個選空組,畢業後各展所長。目前一個在氣象署任涉外事務科科長,另一位為TASA(國家太空中心)福衛七號計畫主持人。無巧不成書,2024年氣象署與太空中心MOU簽署典禮,兩兄弟又應國家邀請再次合作,命運安排他們再次共同譜出生命的一段新樂章。


有句話:「學音樂(藝術)的小孩不會變壞。」就讀藝術大學數年的我,並不否認藝術或美學確實陶冶人心,洗滌性靈,但卻也無法武斷的肯定藝術能完全去除人性的「惡」。但有一點可以確信,在藝術學習訓練中,對追求真善美精確度的完成和唯一性自我標誌的獨特風格建立,對日後遇到困難尋求突破口的耐受力和信念堅持頗有助益。而從這次授課的過程反饋,更使我體認到這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2022 藝氣風發展出團隊